秤的功能只是稱量重量,而秤的文化深入
大秤,小秤,稱的不是重量,是人心
陪伴我們先輩走過千年時光的大大小小的桿秤,已經退出城鄉人們的生活,取而代之是稱量更準確、精確,使用更方便地磅秤、電子秤。
所要秤的物體和秤砣,必須在一個水平線上,這才叫公平。衡量、公平、公正,全是由秤演繹出的文化。
無論大秤,小秤都不會說話,卻能告訴我們輕重和分量。秤,不是裁判,卻能判定美和丑,秤,沒有心眼,卻能映出善與惡。
衡器與量具,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,大大方便人們的商品交換和生產生活。但隨著這些生產用具退出歷史舞臺,留給我們后人關于秤的用途和秤的文化,將永遠引起后人極大的興趣。秤,能秤出重量,也能看出人心,秤,衡量著良心放在肚子里,秤,秤量著買賣公平,秤,代表著手心手背都是肉、秤,體現出五湖四海皆兄弟,秤,表現著閨女媳婦一樣親。就連我們今天的人民檢察院的院徽,也是一架天平的圖案。
高度發達的今天,社會早已淘汰桿秤,商品流通中廣泛使用電子秤、電子磅。斤兩的刻度變成數字顯示,但無論多么先進,衡器還是叫秤,同樣發揮著為我們求得公平的作用。
秤,不會說話,卻能告訴我們輕與重,秤,不是裁判,卻能分辨美和丑,秤,沒有心眼,卻能映出善和惡。
地上的高燈柱,以供紡紗織布磨豆腐,桌上的矮燈柱,以供讀書人者挑燈苦讀,明天接著給您說。